好比失去船帆的孤舟,
失去葉子的孤木,就好像髮絲一根根掉落後再也沒有笑容的臉。
曾讓我沾沾自喜的容顏,竟然片片枯萎,離我遠去。
這是廖鴻基老師發表於今年1月號406期《明道文藝》「枯寂 漂流」一文中的一小段話,
廖老師溫柔細膩的筆法,
讓小編在先睹為快的編輯過程中,
心緒被隱隱挑動著,
帶點淡淡的酸。
彷彿自己便是那失去葉子的枯木,
頹圮地順流而下,
乃至投入茫茫無盡的大海,
繼續不知所終的餘生。
我們是倒下去的一群,被淘汰的一群,
經過了酷刑般的罰站、崩倒、翻滾、碰撞,
如今,廢肢殘臂,體無完膚,沒死也半條命的聚在一起,半埋半浮,浸泡在海水裡漂流。
漂流木話題在八八水災後被廣泛討論,
一場水患,
讓世人恍然大悟:原來,我們的山林如此脆弱。(原來,我們的盜伐如此囂張!)
這也讓小編更加堅定二月文創探討山林維護議題的必要性。
由於年假關係,一、二月號的編纂幾乎同時進行,
小編一方面為老師的文采感動,
一方面也忿忿於咱們自然生態竟遭不肖對待。
不過在採訪完中興園藝系劉東啟教授之後,
又隨著老師的文筆思緒,
看見漂流木的「重生」。
小編認為,
人類需要向自然學習的生存哲學實在太多太多。
漂流木下頭,像個庇護所,密聚了一群約指甲片大小的花彩小魚; 外頭徘徊繞著的是一大群顏色樸素長相呆傻但齒牙貪饞的剝皮魨; 參雜在這同一圈子的,還有許多種體型與魨魚差不多,但游速敏捷的鯵仔魚群; 再外圈點,有鬼頭刀層、青魽層;最外圈是由許多種鯊魚洄繞築成的球體無形牆面。
這是漂流木的新生,
也是人生隨遇而安、逆處逢生的豁達,
當然,
更是廖老師多年以來,
與海洋共處、帶著禪意的體悟和視角。
正埋首稿紙堆、與三月號奮戰的另一位小編有感而發:到底何時才能練就如廖鴻基老師帶有感情的筆鋒呢?
「枯寂 漂流」全文 http://www.mingdao.edu.tw/culart/culart0704/pdf/406/9901-406-7.pdf